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797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,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
蜩鸠接受了形体与环境的双重限制,并把这种限制视为天经地义、理所当然、无法改变,也不要求变化。
当然,朱子的格物穷理论,是要格到事事物物的所以然的天理,但这是从人所本知的道德之理来出发,而希望彻底了解此理的意义及其源头来处。而程伊川、朱子即依对此理之知而加强之,以格物穷理及主敬为工夫,使心趋近无条件地为善之理想。
卢教授似乎认为陆王之学便是以法则开始来理解无条件的实践,故有上文的论述及对我的质疑,但她这一理解恐怕是错的。故朱子的天道论或太极论仍然是道德的形上学,即是从已知的道德法则的意义推其极来说,用道德法则来说明天道生化,说明存在界,这种形上学理论并无损于道德的本义。而这一有所轻重与抑扬的说法,实可用来表达朱子的义理系统的合理性。故康德此说,正可以说明程朱、陆王二系的对于成德工夫的不同主张,何以会认为此说是令其大惑不解呢?从康德所说的对无条件的实践的认识以何为开始的讨论,很自然就可以想到程朱、陆王二系的不同进路,怎么可以把康德此说一定要限制在自由与法则的互证此一意义上?一定要把康德之说限制在上述的意义上,恐怕是守文之徒的做法。自然之辩证是人要求从事道德实践必须面对之困难,必须加以克服。
而心与理为二假如还是他律,则当然在这种情况下,便还是意志的他律,又如果意志的他律是假的道德原则之源,则难道我们自觉道德法则,而又勉力地要求自己按照法则而行,是假的道德实践吗?如果这样讲,绝大部分人就都没有希望从事真正的道德实践了。于是,依康德及牟先生的说法,从对道德法则的分析而肯定自由意志,那是属于从理上的肯定,那是分析的,即那是道德法则所含之义,但人是否能有纯粹的自由意志,或本心、良知,则不是道德之理所能含的,那是意志之实处的问题,如上文所已说。今按此二家说有两点不妥:其一,过于拘泥于字面的本义,特别是郭、成之说,把卮与言作简单、机械地比附,试问,《庄子》何尝有倾仰随人、随儒墨之言而言之处?其二,没有对上述引文作出完整的理解,因而也就未能在把握庄子总体思想的基础上,作出符合实际的具体阐释。
卮言第三个层面的另一形式是终身不言,未尝不言,也就是说,它并不一定必须用语言这一物质形态来表达,它可以是无言之言。无听之以心,而听之以气。站在不是方的立场上,则异于不是者为非。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说:大道虚廓,妙绝形名,既非色声,故不可称,谓体道之人,消声亦尔也。
且道惟无体,故寓庸(用)而不适于是非,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已与道不相肖,故于此发明其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,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,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筌蹄,勿惊其为河汉也。第一条是说圣人不走儒墨等学派表面是非争论的老路,言说和以天钧的目的,在于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是非对待,从而达到更为完全的认识。
恶乎不可?不可于不可。言者所以在意,得意而忘言。道无问,问无应 [1](《知北游》P581)才是知道。颜回曰:‘回之末始得使(得教诲),实有回也。
[14](卷之二十八)它言说的对象主要是有初步体道经验的人,可以由言而及道。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。《齐物论》说: ……是以圣人和以天钧,而休乎是非。[6](P2477)可见,所谓钧,指的是陶钧,是一个可以旋转的圆盘。
物固有所然,物固有所可,无物不然,无物不可。卮有持中有度的特点,故卮可以象征持中合道之物象,如《齐物论》之所谓环中、道枢者,作者也因而可以将合乎环中、道枢之言——合道之言称为卮言。
[12](卷之十二)程以宁《南华真经注疏》谓:寓言犹《诗》之比体,即孟子言近而旨远之意。卮言的第二个层面是体道之言,它的语言表现方式主要是重言,即这种言说是借助于古之重要的、有影响的人物进行的。
寓言、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。[1](P884)庄子后学去古未远,应该说最能得庄子立言之妙,故其提出的卮言、重言、寓言之论,成为后世研讨庄子语言特征的重要的文献资料。所以齧缺问于王倪,四问而四不知[1](《应帝王》P211)知问无为谓,三问而三不答。大道本在虚无,主体业已消融于宇宙本体、大化流行之中,进入无我之境,言更是多余的了。) 进入专题: 《庄子》 。因此我们也可以说,所谓卮言,即合道之言。
吾语若,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(不为名位所动),入则鸣,不入则止。[1](《天下》P884)如《秋水》篇通过对大海的形象展示,把人带入了无限的宇宙中,使人透过野马尘埃豁然领悟了宇宙的无限性,一下子从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小知、无知和鼠目寸光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,人的思想境界也不自禁地较前高远了。
笔者兹拟对卮言的涵义及其语言形态予以考论,以就教于专家、同好。参考文献: [1]陈鼓应.庄子今注今译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3. [2]成玄英.南华真经注疏[M].清光绪十年刊古逸丛书本. [3]黄奭.司马彪庄子注[M].民国二十三年江都朱长圻补刊黄氏逸书考本. [4]陈鼓应.老子注译及评介[M].北京:中华书局.1984. [5]陆德明.经典释文[M].北京:中华书局,1983. [6]司马迁.史记(八)[M]北京:中华书局.1959. [7]高亨.庄子新笺[M].台北:艺文印书馆据.民国五十年排印本影印.见严灵峰主编: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,第42册.民国六十三年版.据高亨先生考证《齐物论》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,而休乎天钧,疑是是以圣人和之以天钧,而休乎是非转写误倒,言之有理。
[1](P117)作者借颜回与夫子之口来说明心斋,确乎非有初步体道之经验者不能体会也。气也者,虚而待物者也。
仲尼曰:‘若一志,无听之以耳,而听之以心。枢始得其环中,以应无穷。[1](《知北游》P559)卮言之所以要以不言言,除了因为意之所随者(指道),不可以言传也[1](《天道》P356)的原因,还因为言常被异化为饰辩虚伪的工具,所谓言隐于荣华[1](《齐物论》P50),语言的作用被不实之浮词所遮蔽、误导了,故不言而未尝不言的卮言,便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大言了。[1](P855-856)面对以儒、墨为代表的各家在是非问题上的淆然樊乱,如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?《老子》第三十九章论道曾说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[4](P218)认为宇宙间一切差别、对立均可以在一中得到消解,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,将它用之于言说之道,提出:非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,孰得其久?[1](《寓言》P728) 怎样理解所谓的天倪及和以天倪的认识呢? 根据《寓言》篇的解释,天倪,就是天均,《齐物论》篇作天钧。
郭象注曰:夫卮,满则倾,空则仰,非持故也。何谓卮言?《寓言》篇对卮言有一段申论,当作为我们理解卮言涵义的重要依据: 卮言日出,和以天倪,因以曼衍,所以穷年。
要准确、完整的理解卮言的涵义,不能不先提一下卮言产生的背景。蹄者所以在兔,得兔而忘蹄。
那么怎么理解天钧呢?天钧,即自然之陶钧,宇宙间一切事物(包括自然现象、社会现象等等)的存在模式,象一个不断运转的大圆盘,始卒若环,莫得其伦。(参见下图) (道枢图) 在庄子看来,能够着眼于宇宙间不断运转的大圆盘的存在规律,而立足于道枢,即得其环中,就可以应对争鸣的百家,从根本上消解淆然樊乱的是是非非了。
后世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中倡妙悟之说,盖亦源于庄子。《庄子》卮言考论 边家珍 摘 要:《庄子》中的卮言,是合乎环中、道枢之言,即合道之言。姚鼐《庄子章义》谓《寓言》篇与上篇《外物》篇末节相续,分篇者殊为不审,[15](卷四)言之有理。总之,卮言作为合道之言,含纳寓言、重言而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,它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,也是哲学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晶,它包含对的言、意、道关系的认识,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,这是我们把握卮言时应该认识到的。
[1](P728) 对卮言的涵义的界定,旧注有影响者主要有二说27(25)《王阳明全集》,第99页。
这一结局,虽然使得中国哲学中神秘主义的道路已然封死,然而也走上了一条更为内在化的道路,一切的一切,其意义终究离不开我们的心性及其修炼。2 张岱年主编:《中国哲学大辞典》(修订本),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4年,第52页。
注释 1 [美]陈荣捷:《王阳明与禅》,台北:学生书局,1984年,第12页。按照陈荣捷的看法,力行实践也是心学区别于禅学的重要特征,关键在于付诸行动。
发表评论